有谁还记得那个表面“剧本杀”,背地里实则“补课”的传闻?当初闹的沸沸扬扬,引得众多家长怀疑不满,而也是借此机会,儿童剧本杀正式走进大众视野。而对于儿童剧本杀到底涉及不涉及校外培训,大家也是争议不断。
早在今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加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的通知》,明确将线下剧本杀和密室逃脱作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新业态统一纳入监管。为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通知明确要求剧本娱乐经营场所使用的剧本脚本应当设置“适龄提示”,标明适龄范围。

而在昨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五次会议召开,会议听取《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修订草案)。再次明确了对于儿童剧本杀的规定。
本次修订草案采取了全面修订方式,细化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修订草案共七章66条,分为总则、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和司法保护、监督保障、法律责任和附则。结合近年来未成年人保护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变化,以及涉未成年人的新业态监督管理,修订草案回应热点问题,拟规定:剧本娱乐经营场所使用的剧本脚本应当设置适龄提示,标明适龄范围;除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外,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剧本娱乐活动。
值得关注的是,修订草案还加强了对剧本娱乐等涉未成年人新产品、新服务的监督管理。修订草案规定,向未成年人销售商品、提供服务,应当与其年龄、智力发展状况相适应,不得侵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及其他合法权益,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酒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除国家法定节假日外,游艺娱乐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电子游戏设备;剧本娱乐经营场所使用的剧本脚本应当设置适龄提示,标明适龄范围;设置的场景不适宜未成年人的,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除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外,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剧本娱乐活动;

规定一出,我们也就明确了。所谓儿童剧本杀,并不属于学科培训类,而是作为一种新业态被监管。
其实,儿童剧本杀和传统学科培训绝对是有区别的。首先从目的上看,传统学科培训的目的是应试、提分,而儿童剧本杀目的则是在于帮孩子打造寓教于乐的活动场景,主打让孩子放松;从形式上看,学科培训有一对一、小班课、大班课的课堂形式,儿童剧本杀则是不拘泥于室内的活动形式;从内容上看,学科培训讲授的是考试大纲、课本知识,儿童剧本杀则是将知识融入到剧本故事中,让孩子在沉浸剧本故事角色扮演中,去锻炼社交、表达、团队等能力。

自“双减”以来,很多学科类机构纷纷面临转型危机,而儿童剧本杀不失为一种新思路。儿童剧本杀对于孩子而言,无疑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新活动,既能享受玩的乐趣,又能在活动中学到更多知识,提升各项能力。如果能在规定允许下,为孩子带来更多有意思、有创新的剧本活动,让孩子沉浸式体验,放松身心,无论是转型还是额外营收,都不失为一件利器。
关注公众号“星光文智儿童剧本杀”回复关键词“保护”获取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全文
